侗歌婉查包養經歷轉  蠟染多彩  侗寨迎客來(推動文明自負自強)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侗族婦女在扎染侗布。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攝

    青山環抱,流水潺潺。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的肇興侗寨,處處皆景:小青瓦、坡屋頂、花格窗,古色古噴鼻的吊腳樓錯落有致;河道旁、花田間、冷巷里,身穿平易近族服飾的侗族人來來往往。

始建于北宋的肇興侗寨,是全國最年夜的侗族村寨之一。婉轉千年的侗族年夜歌、顏色斑斕的平易近族服飾、承載記憶的木構鼓樓,在肇興侗寨,平易近族文明生機勃勃。

侗族年夜歌

“讓更多人聽到我們的歌聲”

“春天到,春意濃,千樹萬樹綠蔥蔥,布谷鳥兒聲聲唱,布谷布谷快播種……”這首侗族年夜歌名叫《布谷催春》。侗寨為佈景,田園為舞臺,村平易近們身著盛裝、整齊列隊,用婉轉動聽的歌聲,迎接遠道而來的主人。

飯養身、歌養心,對侗族國民來說,唱歌和吃飯劃一主要。2009年,侗族年夜歌被列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明遺產代表作名錄。

“侗族年夜歌重要模擬鳥叫蟲鳴、平地流水等天然之音,沒有文字和樂譜,全憑口傳心授。”黎平縣侗族年夜歌藝術團團長鐘聲麗說,侗族年夜歌是一種無指揮、無伴奏、天然多聲部獨唱音樂,歌詞押韻、曲調優美,不僅是一種傳情達意的平易近間藝術,更蘊含著侗族國民的聰明。

在黎平縣,每個村寨都有侗族年夜歌隊,逢年過節都會扮演,侗寨里的孩子從小就跟長輩學唱。得益于特別的環境和濃厚的氛圍,侗族年夜歌代代傳唱,生生不息。

“我們必須主動作為,擔起傳承的責任,讓更多人聽到我們的歌聲。”每逢游玩淡季,鐘聲麗都會帶領團隊到肇興侗寨等景區扮演,空閑時到各個村寨傳授、培訓,“這些年當地對侗族年夜歌的攙扶力度很年夜,還有專項資金支撐。傳承人每年都能獲得經費補助,不僅能做好傳播推廣,還能吸引更多人參加傳承隊伍。”

2022年5月,黎平縣啟動侗族年夜歌傳承保護工程,撥出專項資金用于侗族年夜歌的搜集、收拾、編輯、出書和傳承人培養、培訓等,今朝已出書《侗族年夜歌記憶》、《侗族年夜歌集成》(十卷)等書籍,培養各級代表性傳承人236名。

“我們在各個村寨建有侗族年夜歌傳唱陣地,鼓勵村平易近參加活動,同時開展平易近族文明進校園活動,讓孩子們從小接收陶冶。”黎平縣文體廣電游玩局局長唐年夜才表現,依托豐富的文明資源,全縣特別培養“村歌”brand,參與的歌隊有上百支。為完美侗族年夜歌保護傳承機制,貴州省文明和游玩廳制訂了《多彩貴州·侗族年夜歌傳承保護行動計劃》;黔東南州也成立了非物質文明遺產保護中間,整合各方資源,唱響侗族年夜歌。

侗寨鼓樓

看到鼓樓包養網排名就能看抵家鄉包養

登高遠望,最刺眼的莫過于鼓樓。對于侗族人來說,包養網看到鼓樓就能看抵家鄉。侗寨鼓樓普通按族姓建造,每個族姓一座鼓樓,僅肇興侗寨就有5座鼓樓。這里既是擊鼓聚眾、議事會商的會堂,也是社交娛樂、節日聚會的場所。

先起鼓樓后立寨,鼓樓是侗寨的地標和文明傳承的主要載體。負責建造木構建筑的師傅,被稱為掌墨師。建設鼓樓不僅是侗寨的盛事,更是掌墨師彰顯手藝的時候。

“不消畫圖紙,整體的構思都在腦海里。”57歲的肇興鎮紀堂村村平易近陸德懷即是一名掌墨師。建造一座鼓樓,掌墨師僅憑一個墨斗盒、一把測量尺、一把細竹刀,就可以在打點畫線之間,精準標示梁、柱、椽、枋、板等結構部件,沒有絲毫誤差。待組裝拼接完成,不僅嚴絲合縫,並且線條流暢,可長年不斜不朽。這是陸德懷的拿手絕活兒,他27歲便當上掌墨師,鼓樓、風雨橋……他經手的木構建筑,遍布十里八鄉,不下百座。

“整座鼓樓不消一顆釘鉚,完整靠榫卯銜接。”只需勘測地基數據,陸德懷就能疾速在腦海中構成鼓樓結構,預算所需木材,再將各部件尺寸、榫卯地位、鉅細等用墨線標示,最后交由木工加工。

建築鼓樓,需求很強的空間想象才能。“再小的鼓樓,年夜部件也有上百個,一切部件上千個,都是一個一個彈墨定型制作的。”陸德懷說。

現在,隨著傳統村保護力度逐漸加年夜,掌墨師的發展空間逐漸拓展,越來越多人投身此中,為這門傳統技藝注進新的生機。

侗族文明展現中間

“我們有保護平易近族文明的任務感”

“侗族文明展現中間是許多游客來到侗寨游覽的第一站,它就像一個時光寶盒,將侗族國民的聰明結晶匯聚在一路。”講解員嬴勇秀介紹,2014年,侗族文明展現中間建成,此中的侗文明展廳被當地人稱為“侗族文明博物館”,展出侗族的習俗、服飾、建筑技藝、戲劇音樂等。

“在頭飾上,只要肇興的侗族國民會戴羽毛,為什么?包養網比擬”嬴勇秀經常將這個問題拋給游客。待游客猜測一番,她將謎底娓娓道來:“肇興在侗語里意為‘白鷺安息的處所’,所以頭飾上的羽毛既體現我們對白鷺的喜愛,也表白我們來自哪里。”

嬴勇秀還經營著一家觀光社。她發現,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跟團游,“他們強調親身經歷感,對有文明特點、能深度參與的項目更感興趣。”嬴勇秀觀察到,近七成游客會自發到侗族文明展現中間參觀,于是她將這里列進觀光社產品線路。

這些年,嬴勇秀幫助村里培養了不少年輕講解員。對于肇興侗寨的村平易近來說,這里不是一個景區,而是祖祖輩輩棲身的處所。“保護傳承平易近族文明需求有深摯的群眾基礎,我包養平臺推舉們有保護平易近族文明的任務感,對本身的平易近族文明有強烈的驕傲感。人人參與,我們的傳統手工藝、風俗活動、侗族年夜歌就會一代一代傳下往。”嬴勇秀說。

貴州是多平易近族聚居省份,孕育了豐富多彩的平易近族文明。近年來,貴州提出實施“四年夜文明工程”,此中就包含實施平易近族文明傳承弘揚工程,推進非遺進校園,建設平易近族文明傳承陣地,打造文明生態保護區與特點村寨,持續推動平易近族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蠟染和刺繡

傳統手工藝變成重生計

一家農平易近專業一起配合社,經過10余年的發展,2024年支出達1800多萬元,帶動上百個村的村平易近增收。事業剛起步的時候,一起配合社負責人陸勇妹也沒想到能有明天的發展。

早年間,陸勇妹當過幼兒園老師。她留意到,由于怙恃外出務工,村里許多小孩跟著白叟長年夜。若何能讓村平易近在家門口就業?從小在染坊長年夜的她立即想到了侗族傳統手工藝——蠟染和刺繡。

2013年,陸勇妹在村里開了一家蠟染店,次年又成立了黎平縣侗品源傳統工藝農平易近專業一起配合社。“最後一起配合社只要7人,現在已經有218人了。”陸勇妹介紹,一起配合社通過組織各村繡娘進行生產,帶動繡娘增收,“年用工需求在1200人次擺佈,往年我們發放了近800萬元的工資。”

若何讓傳統手工藝變成重生計?陸勇妹選擇讓傳統手工藝服務市場需求,過往做衣服,現在可以做布藝玫瑰花、杯墊和包包等,還可以為客戶定制產品。

經營一起配合社10余年,陸勇妹和社員們培訓了3000余人次,許多社員開了本身的蠟染店。“只要大師都通過這門手藝賺到錢了,才幹更好地傳承手藝,構成濃厚的文明氛圍。”陸勇妹說。

近年來,貴州推動“指尖技藝”持續轉化為特點經濟,發布“錦繡計劃”,覆蓋全省9個市州、88個縣(市、區),平易近族刺繡、蠟染產品從農村走向城市、走向國外,產業規模不斷增長,助力眾多繡娘實現了增收致富。

■鏈接

貴州省部門非物質文明遺產

侗族年夜歌

侗族年夜歌是一種流傳于貴州省南部侗族地區的平易近間多聲部獨唱情勢。無指揮、無伴奏、天然和聲是它的重要音樂特點,歌師教歌、歌班唱歌是它的重要傳承方法。侗族年夜歌曲庫豐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勝》《嘎倫練》等。2009年,侗族年夜歌被列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明遺產代表作名錄。

侗族琵琶歌

侗族琵琶歌是一種以侗族南部方言獨唱或對唱的侗族平易近間音樂情勢,重要流傳于貴州省侗族南部方言地區。侗族琵琶歌有相對規范的結構,唱腔由“歌頭”“歌身”“歌尾”組成。沒有固定曲稿,歌頌內容涵蓋侗族歷史、生產生涯、風尚習俗等,扮演者根據曲調即興發揮,以口傳心授方法傳承。2006年,侗族琵琶歌被列進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明遺產名錄。

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

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重要傳承流布于貴州黎平、榕江、從江,廣西三江、融水,湖南通道等侗族地區。其建造類型重要有鼓樓、花橋、戲臺、薩堂和平易近居。此中,侗族鼓樓、花橋最具代表性。鼓樓普通高三至五丈,鼓樓底部凡是寬7—10米,中置“火塘”,周圍圍有長凳供人歇息。2008年,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被列進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明遺產名錄。

侗族刺繡

侗族刺繡重要流布于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平秋鎮及周邊地區。其繡品具有淺浮雕感,由盤軸繡、滾邊繡兩種刺繡方式組合而成。侗族刺繡集紡織、印染、剪紙、刺繡于一體,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2011年,侗族刺繡被列進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明遺產名錄。

蠟染技藝

蠟染技藝流布于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及普定縣、鎮寧縣、紫云縣、關嶺縣等苗族、布依族聚居區。安順蠟染重要分為苗族蠟染和布依族蠟染。安順苗族蠟染的圖案多取材于天然界的花鳥草蟲,對稱中講求靈動;布依族蠟染紋樣多為寫實性的花鳥蟲魚及抽象性的螺旋、水波等幾何圖紋。2008年,它被列進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明遺產名錄。別的,蠟染技藝(黃平蠟染技藝)流布于貴州省黔東南州黃平縣的重安、舊州、谷隴、平溪等鄉鎮。蠟染構圖獨特,重要以太陽紋為構圖中間點,以雙線繪圖,重要為藍白兩色或青白兩色。2011年,它被列進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明遺產名錄。

資料來源:貴州省文明和游玩廳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